回顾我的职业生涯,有一位MBA恩师的教导至今让我铭记在心。虽然他授课的科目是Marketing Strategy,但真正点醒我的却是管理的精髓:
管理的本质在于人和文化,而问题往往出在流程。
这句话深深影响了我日后的工作方式。供应链管理并非只是数字、系统或表格的堆叠,它背后牵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协作,是文化能否凝聚共识,更是流程能否消除摩擦。
流程决定成败
在工厂与供应链的日常运作中,我见过许多问题并非出自个人,而是流程设计本身的漏洞。流程不畅,员工再努力也难以成功;流程顺畅,组织文化与人的潜力才能真正发挥。
因此,我在管理中一直强调:先理顺流程,再赋能团队。
依然记得当初接手供应链管理,进行了三大支柱的重塑:
策划(Planning):
专业根基,稳住了整个供应链的“大脑”。
MBA 的理论和工具,让我有全局观。
货仓(Warehouse):
曾经是工厂的“笑柄”,没人尊重。
通过文化转型 → 让他们重新被认可。
出席率从垫底 → 变成最早到场,团队形象逆转。
采购(Procurement):
问题在于流程和领导风格 → 流失精英。
意识到“人 + 流程”缺一不可,正着手改造。
这是未来的“硬骨头”。
CTPAT的挑战
其中最令我感到满足的一场“战役”,便是CTPAT(海关贸易反恐联盟)的挑战。
最初,这份工作并不是我主动选择的,而是“被动接手”。当时前上司接任后,把整套文件直接丢给我,说没空理会。从那一刻起,CTPAT的重担便落到我肩上。
2024年,我第一次面对第三方审查机构BSI的审核,结果工厂被评为中风险(Medium Risk)。虽然不算致命,但也让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
真正的考验出现在2025年2月。当时美国外企御用审查机构 Intertek 到访,审查标准与BSI完全不同。结果我们工厂被评为高风险(High Risk),随时可能被撤销CTPAT资格。那一刻,总经理对整个局面非常不友善,而我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。雪上加霜的是,4月我接到一通电话通知: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(CBP)的供应链安全专家,将在8月亲自到访马来西亚工厂做Revalidation。
这意味着——我们工厂被“选中”了,而一旦失败,后果不堪设想。
魔鬼般的改进
从2月到7月,我与团队几乎进入了魔鬼训练般的状态。不断开会、不断修改流程、不断补足漏洞。我们从文件制度到现场执行,一点一滴去重建整个体系。
7月,总部安排Intertek再次来审查。这次,经过五个月的努力,我们把工厂从70%的高风险提升到100%的低风险,甚至得到了Intertek审查员的敬佩。
8月,美国CBP官员的审查终于如期到来。那一刻,我心中有底气,也有信心。最终,我们顺利通过了Revalidation,也赢得了中央的认可与赞许。
启示
这段经历让我再次印证了恩师的教导:
人:团队愿意并肩作战,才撑过了最艰难的时刻。
文化:不是推诿,而是共同承担责任,形成战斗氛围。
流程:问题根源往往在流程设计,只有重塑流程,才能从高风险到低风险。
供应链管理不是冷冰冰的理论,而是一场关于人、文化与流程的真实考验。
CTPAT之战,正是我职业生涯里最鲜活的见证。
那段停滯不前的時段
1 天前
0 评论:
发表评论